• 首页
  • 论坛
  • 手机版
    手机扫一扫
  • 小程序
    微信扫一扫
0574-62711610
房产消费一站式服务平台
广告合作电话:13738400020
房产频道 > 本地资讯 > 正文
关注!余姚市融湾新城启动区详细规划来了!
发布于:2025-3-18 16:28:19 分类:本地资讯 来源:余姚生活网房产频道
为更好地推进融湾新城启动区的开发利用,余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开展了《余姚市融湾新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》的编制工作。该控规已获余姚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,现就主要内容公布如下:

01  规划总则   
1.1 规划目的
为贯彻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》和《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条例》,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城市发展需求,进一步深化、细化上位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,明确北部融湾新城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,集约高效利用土地,控制和引导区域内的各项建设合理有序地展开,特编制《余姚市融湾新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》,为下一步规划实施提供法定依据。
1.2 规划依据
(1)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》(2019年修订版);
(2)《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条例》(2024年);
(3)《宁波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》(2021年);
(4)《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》(2014年);
(5)《余姚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》(2014年);
(6)《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》;
(7)《余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年)》;
(8)《余姚市综合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1-2050年)》;
(9)《余姚市防洪排涝规划》(2016年);
(10)《北部融湾新城实施性城市设计》;
(11)《余姚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划分》;
(12)其他各类相关规划;
(13)国家及省、市有关现行法规、规范及规定。
1.3 规划范围与期限
规划具体范围为西至中江、东至东江、南至北环东路,北至铁路,总规划面积约3.89平方公里。
规划期限与《余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年)》保持一致,远期至2035年,规划基准年为2023年。
02  功能定位和规划结构  
2.1 功能定位
融湾慧芯,北部新城;创源中枢,心城未来。
2.2 规划空间结构
图片
规划构建“蓝绿交融、城轴引领、创享十字、四片拥核”的空间结构。
蓝绿交融:指中、东江生态带、浦滩江休闲廊、俞赵江休闲廊、金盛路城市绿轴互连的城市生态格局。
城轴引领:指以新建路为依托城市综合功能发展轴。
创享十字:由金盛路活力景观轴和北环路生态景观轴组成的片区空间骨架。
四片拥核:围绕轨道及融湾创新服务中心的城市商务金融中心;以金盛路为骨架的融湾核心片,以万里学院和“一场两馆”为主的文教体育片,中山路东侧商务办公及住宅综合功能片,以及舜达路以北的一个宜居生活片。
03  控制单元规划  
3.1 控制原则
控制单元提出总量控制、动态平衡、弹性开发的管控原则。
3.2 控制规模
(1)人口规模
结合上位规划传导及实际测算,规划居住人口约为2.69万人,高校就学人口约0.8万人。
(2)用地规模
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47.54公顷,占总用地389.32公顷的89%。
3.3 单元划分
规划将地块划分2个控制单元,单元编号分别为FS03-01、FS03-02。

图片

3.4 控制内容

图片

规划区总用地面积389.32公顷,居住人口约2.69万人。总建设容量约319.24万平方米。在建设过程中,每个控制单元的总建设容量不得突破。
04  用地规划  
3.1 居住用地
规划居住用地70.07公顷,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0.16%,包括规划二类居住用地、商住混合用地以及服务设施用地。
3.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
规划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67.11公顷,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9.31%,主要包括文化体育综合用地、商业文化设施混合用地、高等院校用地、中小学用地、体育用地、医疗卫生用地。
3.3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
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50.40公顷,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4.50%,主要包括商业用地、商务用地、商业商务综合用地、商务或行政办公用地及商住混合用地计入商业用地部分。
3.4 商务或工业用地
规划商务或工业用地20.08公顷,占规划建设用地5.78%,主要围绕融湾创新服务中心布置,适建商务办公、商业金融、酒店及科研等生产型服务业用房,不得建设生产、物流及仓储建筑。
3.5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
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88.77公顷,占规划建设用地25.54%,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用地和社会停车场用地。
3.6 公用设施用地
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5.04公顷,占规划建设用地1.45%,主要包括供电用地、环卫用地和消防设施用地。
05 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
5.1 规划原则
根据余姚市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,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,规划配套设施遵循“分级配套,共建共享;分类实施,公益优先;因地制宜,弹性指导”的原则。
5.2 配套要求
依据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》,结合余姚实际情况以及本规划区特色、人口规模及规划编制单元划分,片区总体为1个10分钟生活圈居住区,细分为2个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。
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市(县)级、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级设施,配置完善10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级、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级设施。总提上公共服务设施按配套类别按照“市(县)级、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级、10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级、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级”四级配置,主要包括教育、医疗卫生、文化体育、商贸服务、社区服务及市政公用六类设施。
06  生态空间规划
6.1 绿地系统  
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5.44公顷,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13.07%。
6.2 水体系统
规划水域19.84公顷,水面率达到5.10%。规划区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基础上,考虑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,形成连续的游憩绿道、开放沿河空间。规划形成本区河网水系包括中江、浦滩江、东江、俞赵江等。
6.3 农林用地及永久基本农田
规划范围内涉及城镇开发边界外农林用地21.94公顷,农林用地在保护相关保护要求的基础上,优化农业种植,提升农业景观,通过农文旅融合,实现农业生产与城市生活的融合统一。
07  空间管控规划
7.1 公共开放空间系统
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公共活动的集聚点,规划结合主要开放廊道及开放节点,形成“一核多点、多带渗透、显山露水”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。
一核多点:综合各个层次的公园斑块,由带状开放空间串接,提供休憩集聚空间。
多带渗透:规划结合重要主干河道、绿带空间、沿街绿地等带形开放空间。另外,通过其他滨水绿带、沿街绿地等带形开放空间的延伸,实现开放空间的多方位整个场地的渗透。
显山露水:通过东西向空间视线的控制,使规划区东边的翠屏山景观得以引入,成为整个场地的背景,突显多层次山体显露之势,营造独有特色。
7.2 慢行系统设计
根据不同地块内主导的土地利用性质、步行人流的主要性质以及市民使用活动的状况,将步行分为3个类型,分别为商业步行分区、居住区步行分区、绿地步行分区。
7.3 景观控制
规划致力于营造城北城市形象,景观控制主要包括视线通廊、景观轴线、界面控制、标志性节点、天际轮廓线等要素。本区着重于街道界面控制,以及景观轴线和标志性节点的城市设计引导。
08  道路交通规划
8.1 道路系统
(1)道路等级结构
规划范围路网形成“四横五纵”的干路网格局。
(2)交叉口
交叉口标高分两类,一类靠近河道和立交的交叉口,通过桥梁底标高和道路净空计算桥面标高,采用2%-3%坡度,确定交叉口具体标高;第二类为远离河道的交叉口,一般根据周边用地情况确定,已建道路交叉口基本按现状,若现状不满足防洪排涝要求,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对道路进行改造,提升道路标高。规划坐标采用宁波2000坐标系,标高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。
区内主次干道相交均采用平交形式。
8.2 公共交通
(1)公交首末站
规划区设置公交首末站1处,用地面积为0.51公顷。
(2)公交停靠站
规划区内设置公交停靠站28对。
(3)社会停车场
规划设置设5个社会停车场库。
09 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
9.1 给水工程
(1)用水量预测
本区规划最高日用水量为1.75万吨。
(2)水源规划
规划本区由区外城东水厂、七里浦水厂等城市水厂联网供水。
(3)管网布局
规划保留现状给水管,规划沿东环路新建DN400给水主干管,其余道路结合地块改造和道路建设逐步敷设DN300给水支管,完善片区给水环网系统。
9.2 排水工程
(1)排水体制
规划本区排水体制采用雨、污分流制。
(2)雨水工程
1)雨水排放
规划雨水就近排入河道,雨水出水口管内顶标高不宜低于内河常水位标高。沿河地块的雨水建议集中收集后单独排河,以减少对市政管网的压力。
(3)污水工程
1)污水量预测
本区规划平均日污水量为1.16万吨。
2)污水设施规划
留现状污水管道,规划沿新建路(舜达路-北环东路段)新建DN500污水压力管道,其他道路结合地块和道路建设逐步敷设d300污水支管,完善片区污水系统。
3)海绵城市
本区规划年径流控制率81%。
9.3 电力工程
(1)负荷预测
本区规划用电负荷为7.02万千瓦。
(2)供电设施布局
本区规划新建110kV云南变。
9.4 通信工程
(1)通信管网规划
规划通信管道采用埋地形式敷设,同类性质管道规划要求在道路内只占用同一管位,以节约地下空间资源。在城市道路建设时应预留通信管道,并同时满足各通信运营商的需求,达到公平竞争要求。
(2)通信基站规划
本区规划保留现状13座4G通信基站,择机进行5G改造,并新建32座5G通信基站。
9.5 燃气、通信工程
(1)用气量预测
本区年耗天然气量为248.3万标立方。
(2)燃气气源规划
本区规划气源主要为天然气,由城市天然气管网统一供气,辅以瓶装液化气。
9.6 环卫工程
(1)生活垃圾
本区规划生活垃圾总量为33.63吨/日。
本区规划新建1座垃圾中转站,为高铁新城站,用地面积6927m2。
积极推进垃圾分类。规划本区厨余/餐厨垃圾送至余姚市厨余/餐厨垃圾处理厂处理;可回收物通过中心城区分拣中心和依托供销社“两网融合”体系进入市场;其他垃圾送至余姚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处理。
10  防灾规划
10.1 防洪排涝
(1)设防标准
防洪标准:100年一遇;
排涝标准: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,农田为20年一遇3天暴雨3天排出。
本区规划水域面积24.77公顷,规划水面率6.36%。
10.2 消防规划
(1)消防站布局
规划本区依托近期升级的余姚大队与凤山特勤消防站。同时,大型公共设施应配备一定的消防队伍,并在高层建筑设消防观察哨。
(2)消防给水规划
消防水源以城市市政给水管
网供水为主,积极利用河道等天然水体资源、高层建筑、大型公建等消防用水量大的建筑应修筑人工水池确保消防用水。
市政道路室外消火栓间距不超过120米,保护半径为150米。消火栓的设置应根据《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》(GB50974-2014)在地块开发和道路建设时同步规划、同步建设、同步验收。
10.3 抗震
本区地震动参数为0.05g(Ⅵ度)。
10.4 地质灾害防治
本区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,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。


标签: 本地资讯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余姚生活网”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也不代表余姚生活网赞同其观点。
相关阅读